找到相关内容4458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月溪禅师答: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,佛名药师佛,是否?

      上海周光中   问:东方世界名琉璃满月世界,佛名药师佛,是否?出何经?彼处是否净土?彼佛接引众生往生否?假如接引,我们这个世界有人发愿往生否?   月溪禅师答:世界名满月,佛名药师,是出于药师经。彼处是报身净土,彼佛接引此土众生往生,此士众生亦有发愿往生者。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482911000.html
  • 妙莲法师答:想知道你的死期吗?

      妙莲法师答:你只要至诚精进念佛,就能预知时至,阿弥陀佛会告诉你,某时日来接引台端。

    妙莲法师

    解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331011785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,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?

    问: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,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?  徐恒志答:大乘经典说法了义、透彻,都以实相为正体。小乘经典谈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等理,方便接引,故以“三法印”印之。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6401131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临命终时,若魔化身为阿弥陀佛来引诱往生者,不知如何来辨别是佛或是魔,才不会耽误往生大事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魔之神通也相当广大,自古至今,确实有魔化佛或化菩萨的形相,因而破坏修道者的道行,多得不胜枚举。阿弥陀佛(梵语Amita-buddha)若欲接引往生者,必定放光而后接引,阿弥陀佛之光明柔和,光明不刺眼,清凉、舒适、安祥,让人有股亲和力,庄严(梵语vyuha)殊胜微妙;若是魔化佛来接引,魔亦有光,其光刚烈刺眼,有股阴森森的气氛,其光不柔和,若能念佛得定,必能辨别佛魔之异。   佛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141212384.html
  • 问:怎么让学其他宗教的人一起来学佛?

    菩萨随机示显,方便接引,众生皆得得度。 佛以安拉之身,去度应以安拉之身得度者。 以上帝之名, 去摄受应以上帝身得度者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5077758.html
  • 念佛铭

    天生万物,有人最灵;人中万类,念佛是尊。斯说念佛,唯有净心。念念不间断,念念摄六根。晨昏天龙护,往来多善人。可以断烦恼,去贪瞋。无众苦之侵扰,有诸乐之欢欣。古有慧远祖,当代印光僧,临终日,弥陀接引

    谢仕聪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0720323409.html
  • 观海寺举办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祭海法会

      2008年7月15日(农历六月十三),适逢佛教护法神“天龙八部”之一的海龙王圣诞,辽宁省大连市观海寺为方便接引大众,举办了一年一度的“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祭海法会”,此次法会由大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、观海寺住持义辉法师主法,与会的信众虔诚发愿,祈祷风调雨顺、谷稼成熟、国泰民安。

    佚名

    |法会|祈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7/16294026626.html
  • 弘化禅寺举行常乐老和尚诞辰九十五周年上供法会

      2008年12月7日弘化禅寺举行常乐老和尚诞辰九十五周年上供法会,寺内众法师率领护法居士虔诚上香,绕塔三匝,并在灵塔前忆诵老和尚四宏誓愿“愿离娑婆、愿生极乐、愿佛接引、愿成正觉",以此勉怀老和尚

    佚名

    |上供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2/16153132617.html
  • 台湾关西潮音禅寺隆重举行悟禅法师升座方丈庆典

      2008年12月16日,台湾关西潮音禅寺隆重举行悟禅法师升座方丈庆典,该寺前任方丈真顿法师传授衣钵予悟禅法师。   升座大典仪式结束后又举行了“彼岸桥”动土典礼。据悉,悟禅法师为了方便接引善信,陆续将成立“关西潮音禅寺正统梵呗学苑”、“关西潮音禅寺护法会”。

    佚名

    |庆典|升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2/18524333222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?

      赵朴初答: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,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。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,致力于修习禅定,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。大众部则广学多闻,致力于弘传教法,注重接引群众。这两种不同的精神,不仅引起了戒律问题的争论,而且促使后来佛教在教理上、学说上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。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84110778.html